本科選修課程簡介
(以拼音排序)
(1)達爾文革命(新開課)
課程名:達爾文革命(DarwinianRevolution)
總學分:2;總學時:32;周學時:32、0、3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通識選修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
開課學期:秋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主教教師:陸伊驪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介紹19世紀以來圍繞著達爾文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導讀。達爾文革命與哥白尼革命并列為改變?nèi)藗冋J知世界的革命性學說,但學術領域關于達爾文主義(Darwinism)、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Darwinism),還有進化論(evolutionism)的研究和討論卻沒有進入一般讀者的視野。此課程的第一部分會集中討論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特別介紹達爾文思想的理論、文化、社會根源,《物種左邊起源右邊》在1859年發(fā)表后產(chǎn)生的爭端,轉(zhuǎn)而討論達爾文思想對性別、文學、宗教、政治和哲學上的沖擊。第二部分介紹全球視野下的達爾文研究,包括不同語言下的達爾文傳記和文本,從埃及到日本和中國,不同國家、語種和文化下都有一個各自刻畫出來的達爾文。
Coursedescription:Inthefirsthalfofthecourse,wewillfocusonDarwin’stheoryofevolutionbynaturalselection.?Webeginbyexaminingtheintellectual,culturalandsocialrootsofDarwin'sscientificthought,followedbydiscussionofhisTheOriginofSpecies(1859)andthecontroversyitengendered.?Fromthere,wemoveontoinvestigatetheimpactofkeyDarwinianthemesonnotionsofgender,literature,religion,politics,andphilosophy.ThesecondhalfofthecoursecoverstheglobalstudiesofDarwin,includingbutnotlimitedtothetranslationandinterpretationofDarwin’sthoughtsandtextsstretchingfromEgypttoJapanandChina.
先修要求:生命科學史
適用院系專業(yè):不限
教學目標:本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對達爾文的多元認識,從跨語言、跨文化的情景中去擴展對達爾文的研讀和理解,全球視野下的達爾文研究特顯生物史的文化轉(zhuǎn)向。
預期學習成效:讓學生了解達爾文的國際性概貌,和達爾文主義有關的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背景,開闊眼界,拓寬思路。
參考書:
Bowler,Peter.Evolution:HistoryofanIdea,3rdediti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3.
Ruse,Michael,andRobertJ.Richards,eds.TheCambridgeCompaniontothe“OriginofSpecie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
Gray,Asa.Darwiniana:EssaysandReviewsPertainingtoDarwini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
Elshakry,Marwa.ReadingDarwininArabic,1860-1950.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3.
Numbers,Ronald.DarwinismComestoAmeric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
Todes,Daniel.DarwinWithoutMalthus:TheStruggleforExistenceinRussianEvolutionary.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Godart,G.Clinton.Darwin,Dharma,EvolutionaryTheoryandtheDivine:ReligioninModernJapan.UniversityofHawaiiPress,2017.
Pusey,JamesR.ChinaandCharlesDarwin.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3.
.LuXunandEvolution.SUNYPress,1998.
(2)當我們談論科學時
當我們談論科學時(2021)課程計劃
WhatWeTalkAboutWhenWeTalkAboutScience,
星期三第3大節(jié),法圖B111
騰訊會議左邊ID右邊:?會議密碼:2022
一、課程內(nèi)容簡介
科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我不說我便知道答案,如果我將要回答提問者的話,便代表著對于“科學是什么”我一無所知。阿西莫夫說,“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一種強烈的求知欲,無機物是不會有的,而有些活的有機體也因為缺乏好奇心而顯得全無生氣?!钡茖W只是“好奇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很多國家都把資助科學家進行“好奇心”驅(qū)動的研究列為重要的發(fā)展目標又是怎么一回事?是的,在科學已然成為一種普適性話語的時候,我們總是被上述問題所困擾。那么,當我們談論科學時,我們究竟是在談論什么?
本課程將以科學的若干性質(zhì)為主題,通過對經(jīng)典著作的導讀和對現(xiàn)實問題的分析,幫助同學們形成理解科學,也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相互建構關系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本課程是為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文理通融型人才服務的,旨在通過八個專題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探討,為人文社科大類的本科生提供必要的理解科學,以及科學與社會之間相互建構關系的思想工具。
三、預期學習成效
1.???????了解科學和技術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相關的理論和方法;
2.???????舉一反三,用學習到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相關的社會議題。
四、成績評定標準
本課程設3學分,共48學時,全周上課。根據(jù)學校要求,給出等級制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60%(學生需在8次討論課中,選取至少6次撰寫讀書報告并參加課程討論作為平時成績,各占10%;討論課——以論證(argument)為核心——勝隊記滿分10分,非勝隊適當扣分,不提交作業(yè)不計分[1];若提交作業(yè)超過6次,則取成績最高的6次),期末考試占40%(開卷,限時48小時)。
五、日程安排
課程共分為8個專題,每兩次課完成1個專題,其中經(jīng)典文獻閱讀(理論,以教師深入淺出地講授為主)和現(xiàn)實問題討論(實踐)各1次課。其中,實踐環(huán)節(jié)的3學時,首先由選課同學和助教一起,共同完成背景陳述部分的內(nèi)容,再結合課程計劃中所列舉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閱讀文獻下載入口:
1.????間斷,還是連續(xù)(2月24日,3月3日)
在媒體報端,我們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在科學研究中,我們一定要善于把握方向和時機,善于彎道超車”(參見:《人民日報》2018年6月13日第7版)。(追趕國家的)科學研究能否以及如何實現(xiàn)“彎道超車”,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科學革命的結構[美]托馬斯·庫恩_第六章~第十章【第六章】[2]
l?西方科學的左邊起源右邊[美]林德伯格_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第十二章】
(2)實踐:
20世紀60年代,在氯喹抗瘧失效、人類飽受瘧疾之害的情況下,在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國家瘧疾防治項目“523”辦公室艱巨的抗瘧研究任務……由于當時的科研設備比較陳舊,科研水平也無法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不少人認為這個任務難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堅定地說:“沒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堅持?!薄慨斦勂鹎噍锼氐难芯砍晒?,屠呦呦總是會說:“研究成功是當年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保▍⒁姡骸度嗣袢請蟆?019年10月5日第2版)
討論問題:中國的科研團隊為何能夠取得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優(yōu)先權?發(fā)現(xiàn)青蒿素能否證明“前三十年”科研組織模式/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的成功?
l?BTV檔案:屠呦呦發(fā)現(xiàn)青蒿素(期)、諾貝爾之路(期)
l?黎潤紅(訪問整理):“523”任務與青蒿素研發(fā)訪談錄【引言-第四章】
2.????工具,還是關鍵(3月10日,3月17日)
拉瓦錫夫人……有著極強的求知欲和記憶力。她很快掌握了英語,這是拉瓦錫欠缺的語言。學成后,她就把一些重要的英文化學著作翻譯給拉瓦錫。在大衛(wèi)的指導下,她也掌握了工藝繪圖技術。她十分注重儀器的正確擺放,平時會將試驗場景忠實地描繪出來。拉瓦錫先生論文和著作中的實驗插圖,都是她完成的。大致在1778年拉瓦錫才真正組建自己的科研團隊,有了幾位男助手,在此之前至少瑪麗獨自擔任了多年的實驗助手和秘書的角色。(參見:《科學》2017年第5期)科學實驗是否具有獨立的生命(相應的,是否應該分享科學發(fā)現(xiàn)的榮譽),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法]拉圖爾_第二、四章【第二章】
l?帝國的醫(y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yī)學的創(chuàng)建李尚仁_第四、五章【第四章】
(2)實踐
楊振寧、李政道為中國人第一次摘得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有力地改變了中國人覺得自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用實驗證實楊、李假說的吳健雄未能同時獲獎,令國人頗覺遺憾。但實際上,三組科學家的實驗殊途同歸,同時完成,并于同一天將實驗報告寄達《物理評論》……吳健雄未獲諾貝爾獎,并非由于諾貝爾獎評委會“偏重理論方面”和搞“性別歧視”,而是由于其實驗的原創(chuàng)性價值不高。(參見:《科學學研究》2009年第9期)
討論問題:相應地,穆利斯(KaryB.Mullis)是否應該獨享諾貝爾獎,拉克斯(Lacks)家族是否應該/在多大程度上分享科學發(fā)現(xiàn)的榮譽/利益?
l?HBO故事片:永生的海拉.TheImmortalLifeofHenriettaLacks(2017)
l?PCR傳奇:一個生物技術的故事[法]保羅·拉比諾【第三、四章&結語】
3.????事實,還是建構(3月24日,3月31日)
4月2日下午,清華大學化工系大二學生王潤佳驚訝地發(fā)現(xiàn),百度百科詞條中對PX的描述竟是“劇毒”……清華化工系學生近10人晝夜自發(fā)捍衛(wèi)PX低毒屬性這一科學常識,PX詞條6天內(nèi)被反復修改36次。4月4日,百度百科上“PX”詞條最終被鎖定在“低毒化合物”的準確描述上……對此,同樣參與了“詞條保衛(wèi)戰(zhàn)”的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張睿表示:“關于勝利,我覺得就是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結果吧……”(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4月14日第20版)科學是否總是站在事實的一邊,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利維坦與空氣泵:霍布斯、玻意耳與實驗生活[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謝弗_第一~三、七~八章【第一、二章】
l?社會世界、行動者網(wǎng)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KarinGarrety(科技渴望社會第八章)
(2)實踐:
聯(lián)合國大會正在美國紐約舉行,16歲的瑞典青少年氣候活動家格麗塔·桑伯格出席聯(lián)大全球氣候行動峰會并發(fā)表了充滿激情的演講……她指責說:“你們用空洞的話偷走了我的夢想和童年。人類在受苦,在面臨死亡。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在崩潰。我們正處于一場大規(guī)模滅絕的開端,你所能談論的只有金錢和經(jīng)濟長盛不衰的神話?!保▍⒁姡褐袊請缶W(wǎng)
討論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像桑伯格一樣以罷課的方式)支持/懷疑氣候變化?
l?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2006)
l?販賣懷疑的商人[美]NaomiOreskes(可參照同名紀錄片)【第三章~第六章】
4.????見證,還是魔法(4月7日,4月14日)
為什么有人癡迷于“長期飲尿既可治病又可養(yǎng)生”的說法、篤信其有“神奇功效”?如果說這種“尿療”聽起來獵奇極端,旁人更多以此談笑,那么前些年的“吃綠豆治百病”以至網(wǎng)上熱傳的各種“偏方”“秘技”,也曾引得很多人爭相效法。這些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固然有追求健康、長壽的心理因素,但明明有很多科學、健康、簡單、自然的方法,為何人們卻偏愛“神效”、篤信“寧信其有”?這也許在敲打我們,對于如何看待科學、相信科學……(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6月27日第4版)。當迷信越來越科學化的時候,我們還要怎么相信科學(家),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BrunoLatour(科技渴望社會第七章)
l?科學的社會史: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日]古川安_第五、六章【第五章】
(2)實踐
通過手機上傳一張正面照片,給出一些個人信息,短短數(shù)秒就能收到面相評分和命運報告,號稱“準確率達95%”“能看透你的一生”……最近一段時間,“AI算命”風靡網(wǎng)絡,引發(fā)關注……與傳統(tǒng)形式的迷信相比,披著“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外衣的網(wǎng)絡迷信,因其打著科學的旗號、宣揚技術的加持,往往更具有欺騙性、迷惑性,潛在危害不容小視。(參見:《人民日報》2019年10月10日第5版》)
討論問題:為什么有了科學,人們還是會選擇迷信?有了科學,就一定要破除甚至摒棄迷信嗎?
l?紀錄片:偽科學騙術的真相內(nèi)幕(1985)
l?驅(qū)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與文化[美]許烺光【第二章~第七章】
5.????外行,還是內(nèi)?。?月21日,4月28日)
在坎布里亞羊的案例中,牧場主們相信坎布里亞地區(qū)的輻射污染來自塞拉菲爾德,而與切爾諾貝利事件無關。但是他們對是否表達其懷疑也感到模棱兩可。這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他們相信他們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他們卻不能輕易說出這個真相,因為他們的社區(qū)、朋友、家人中都可能有人在塞拉菲爾德工廠工作。反倒是政府和核工廠早就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是他們一直在尋找一個非常便利的,能夠解釋環(huán)境污染的托辭;切爾諾貝利充當了這次污染的替罪羊。(參見:PublicUnderstandingofScience1992年第3期)外行知識(layknowledge)究竟應該在多大程度上予以重視,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自然的設計:歐美的科學與民主[美]希拉·賈薩諾夫_第九~十一章【第十章】
l?民主、專業(yè)知識、和愛滋療法社會運動StevenEpstein(科技渴望性別第八章)
(2)實踐:
科普搞了許多年,但遇上對轉(zhuǎn)基因的誤解,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慌,大家寧可相信各種荒謬的所謂“真相”,也不愿相信真正的科學。比如一篇題為《鼠患已無,福也?禍也?——東北農(nóng)村行所見所思所懼》的文章在微信群、網(wǎng)絡貼吧、自媒體流傳。網(wǎng)文稱,黑龍江省寧安市農(nóng)村大面積種植轉(zhuǎn)基因玉米“禾育187”,當?shù)氐呢i、老鼠等動物食用后出現(xiàn)絕育,“農(nóng)村已經(jīng)看不到老鼠了”,引發(fā)網(wǎng)民討論。(參見:《人民日報》2017年1月19日第17版、2018年10月13日第4版)
討論問題:公眾對轉(zhuǎn)基因的恐慌是如何產(chǎn)生的?面對轉(zhuǎn)基因等科學爭議問題,公眾是否具有“愚昧權”?
l?紀錄片:面對轉(zhuǎn)基因我們該作何選擇GMOOMG(2013)
l?悄無聲息的“革命”?:轉(zhuǎn)基因作物與一個華中鄉(xiāng)村的社會變遷胡艷華_第三章-第六章
6.????職業(yè),還是使命(5月5日[3],5月12日)
韋伯說,“學術生涯是一場瘋狂的賭博……一位有志獻身于學術之業(yè)的年輕人,往往從當‘編外講師’開始他的生涯。”(參見:《倫理之業(yè):馬克斯·韋伯的兩篇哲學演講》)。在沒有人“相當科學家”的今天,該如何“以學術為業(yè)”,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美]羅伯特·默頓_第一章~第六章(可結合《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馬克斯·韋伯_第一部分閱讀)【第二章&第四章】
l?物理與人理:對高能物理學家社區(qū)的人類學考[美]特拉維克_第三~五章【第四章】
(2)實踐:
曾在斯坦福大學工作過多年的博士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Bik)在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臺PubPeer網(wǎng)站發(fā)文稱,以曹雪濤為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的論文涉嫌不當圖像復制。11月18日凌晨,曹雪濤及涉及的多位論文作者在PubPeer上回應質(zhì)疑,表示復查工作已經(jīng)開展,對論文得出的結論仍然“充滿信心”。(參見:財新網(wǎng)
討論問題:如果你是曹雪濤團隊的學生/中國工程院的相關負責人,對于上述事件將如何評論,如何回應?學術造假如何才能得以避免?
l?NHK紀錄片:東京大學學術造假事件(2018)
l?郭傳杰,李士主編:維護科學尊嚴_第二編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第二編-I科研工作中的弄虛作假】
7.????無用,還是有用(5月19日,5月26日)
科學研究,特別是“為科學而科學”的基礎研究經(jīng)常被譽為“藍色天空”,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支持。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卻指出:在支持科學研究的問題上,經(jīng)?!皶齺聿簧贍幾h。公眾會問,花這么多錢,有什么用?政府官員會說,這種太花錢的項目是不是讓外國人去干,我們把錢花在能產(chǎn)生GDP的項目上?”(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2月17日第14版)科學究竟是否應該“面向經(jīng)濟社會主戰(zhàn)場”,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科學的社會功能[英]J.D.貝爾納_第五章~第八章【第七章&第八章】
l?美國的電氣化過程ThomasP.Hughes(科技渴望社會第一章)【愛迪生部分】
(2)實踐:
引力波的發(fā)現(xiàn)對普通人的生活會產(chǎn)生什么影響?科學家們表示,一個新的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總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無法預估的發(fā)展。18世紀描述電磁波的麥克斯韋理論確認的時候,也沒有人知道會給人類帶來什么,但是現(xiàn)在不管是電視機還是移動電話,都與電磁現(xiàn)象有關。(參見:《人民日報》2016年2月22日第20版)
討論問題:以發(fā)現(xiàn)引力波、量子通訊為代表的“大科學”究竟有什么用?(國家/企業(yè))是否需要以“有用”的標準來衡量科學?
l?BBC紀錄片:余震-尋找引力波Aftershock:TheHuntforGravitationalWaves(2015)
l?[美]戴維·凱澤:嬉皮士救了物理學【第四章~第八章】
8.????問題,還是主義(6月2日,6月9日)
倡導和培育科學精神,不是主張科學崇拜,也不是鼓吹和相信科學萬能論,宣揚唯科學主義。否則,就是對科學精神的違背。因為倡導和培育科學精神,是為了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為了人們更加幸福和更有尊嚴,而不是讓人們淪為科學技術的奴仆。(參見:《人民日報》2013年4月7日第5版)如何在倡導和培育科學精神的前提下又不墮入科學主義,是這一單元將要討論的問題。
(1)理論
l?中國現(xiàn)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美]郭穎頤_第一、六、七章【第六章】
l?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中國產(chǎn)生劉青峰_第四、五章;唯科學主義與中國近現(xiàn)代知識分子顧昕【顧昕文章】
陳景潤……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fā)表“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他的先進事跡和奮斗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fā)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南仁東……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洼地作為望遠鏡臺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他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勇于擔當堪稱楷模,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懈奮斗。(參見:《人民日報》2019年9月16日第10版)
討論問題:我們應該崇拜誰,陳景潤還是南仁東?國家是否有必要(以一定的代價)樹立明星科學家/科學大國的形象?
l?紀錄片:天降FallingfromtheSky(2009)
l?劉培杰:從哥德巴赫到陳景潤第三部分【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參考書
[1]?????Sismondo,Sergio.AnIntroductiontoScienceandTechnologyStudies.Hoboken:Wiley,2011.(中譯本:科學技術學導論).
[2]?????Pickstone,JohnV.WaysofKnowing:ANewHistoryofScience,Technology,andMedicin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1.(中譯本:認識方式——一種新的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史)
[3]?????Weston,Anthony.ARulebookforArguments.Cambridge:HackettPublishingCompany,Incorporated,2018.(中譯本:論證是一門學問[第五版])
[3]
[1]論證是探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其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有理有據(jù)地告訴聽眾或者讀者,為什么要相信你。好的論證,總要為聽眾或者讀者回答以下5個方面的問題:
1)??????什么是你的觀點(claim)?
2)??????什么理由(reasons)能支持你的觀點?
3)??????什么證據(jù)(evidence)能支持你的理由?
4)??????你承認(acknowledge)這些不同的替代方案/復雜的情形/或反駁嗎?你如何做出回應(respond)呢?
5)??????什么原理/論據(jù)(principle/warrant)能證明你的理由和觀點之間的關聯(lián)呢?
勝隊規(guī)則將在課堂上另行說明,并參見參考書[3]。
[2]課程計劃中所有用析出的部分為核心閱讀部分,要求所有選課同學閱讀;其他部分供學有余力的同學全面了解,不做強制要求。
[3]“五一”假期調(diào)課,請以學校通知為準。
(3)動物倫理學與護生文化
課程名:動物倫理學與護生文化(AnimalEthics)
總學分:2,總學時:3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教學方式:講課、討論
主教教師:蔣勁松
課程內(nèi)容簡介:系統(tǒng)介紹西方當代動物倫理學主要流派的觀點與相關論證,介紹東方護生傳統(tǒng)及其實踐,介紹國內(nèi)外主要動物保護組織及其活動。
適用院系專業(yè):不限專業(yè)、院系。
教學目標:通過系統(tǒng)介紹現(xiàn)代動物倫理學的主要觀點,介紹東方護生傳統(tǒng)以及實踐,介紹國內(nèi)外動物保護組織及其活動方式,幫助學習者重新反思人與動物的關系,從而確立人與動物更加和諧的關系,促進動物保護與環(huán)境保護理念的普及和深入。
預期學習成效:
參考書:
彼得·辛格,《動物解放》,青島出版社,2006德格拉齊亞,《動物權利》,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湯姆·睿根,《打開牢籠——面對動物權利的挑戰(zhàn)》,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莽萍等,《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國人的信仰、生活與動物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4)工程哲學
課程名:工程哲學,PhilosophyofEngineering
總學分:2;總學時:32;周學時:3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學方式:授課、討論
主教教師:鮑鷗、胡翌霖
課程內(nèi)容簡介:工程活動是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基礎,在工程活動中存在許多哲學命題和哲學問題。哲學需要面向工程,工程需要哲學。工程哲學興起于21世紀初,我國在該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本課程將追蹤工程哲學的前沿研究,討論如下基本觀點:工程哲學是溝通工程和哲學的橋梁;科學、技術與工程的“三元論”是工程哲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工程的來源及工程的特殊功能;工程思維的特殊性;工程觀;工程方法;工程與安全文化等。本課程前半段以授課為主;后半段以討論為主。所有選課學生分組、分專題參與討論。
CourseDescription:Engineeringactivitiesisthefoundationoftheexistenceanddevelopmentofmodernsociety.Therearemanyphilosophicalpropositionsandphilosophicalproblemsinengineeringactivities.Philosophyneedstobeorientedto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requiresphilosophy.Thephilosophyofengineeringemergedintheearly21stcentury,andChinaisaworldleaderinthisfield.Thiscoursewilltrackthefrontierresearchofthephilosophyofengineeringanddiscussthefollowingbasicideas:engineeringphilosophyisthebridgebetweenengineeringandphilosophy;thetriadictheoryofscience,technologyandengineeringisthebasicstartingpointofthephilosophyofengineering;thesourceofengineeringandthespecialfunctionsofengineering;theparticularityofengineeringthinking;engineeringconcept;engineeringmethod;engineeringandsafetyculture.Thefirsthalfofthecourseismainlyaboutteachingandthesecondhalfisaboutdiscussion,inwhichstudentsaredividedintogroupsandparticipatein.
先修要求:無
適用院系專業(yè):全校所有院系
教學目標:
厘清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差別,為理工科學生樹立正確的工程觀,結合工程案例,探究工程思維、工程方法和工程文化問題。
預期學習成效:
1.掌握工程哲學的基本概念;
2.初步具備比較分析、綜合判斷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3.培養(yǎng)多視角、多元化思考的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書:
1.?????李伯聰.工程哲學引論.鄭州:左邊大象右邊出版社,2002
2.?????李伯聰?shù)?工程社會學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殷瑞鈺等.工程演化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殷瑞鈺等.工程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殷瑞鈺等.工程方法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5)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
課程名: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IntroductiontoPostmodernist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總學分:2,總學時:3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核心課文化素質(zhì)課通識選修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主教教師:蔣勁松
課程內(nèi)容簡介:后現(xiàn)代科學思潮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學術源流,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路,后現(xiàn)代主義科學哲學的啟發(fā)意義及其局限性。
(6)環(huán)境倫理
課程名:環(huán)境倫理(EnvironmentalEthics)
總學分:2,總學時:3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核心課文化素質(zhì)課通識選修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主教教師:雷毅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的講授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闡述環(huán)境與人類文明的關系,介紹現(xiàn)代環(huán)境運動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分析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2.系統(tǒng)介紹和分析人類中心主義、動物解放論與動物權利論、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tài)整體主義倫理思想,并對這四大倫理思想的合理性和缺陷進行評價。3.從價值與倫理層面分析自然界的價值與權利,并對環(huán)境倫理學原則和規(guī)則及其確立的科學基礎和哲學前提進行分析。4.介紹和分析環(huán)境倫理學思想在生態(tài)實踐中的應用(如生態(tài)意識與個人生活方式、自然保護與資源管理、和國際層面的環(huán)境公正等等),并對西方環(huán)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組織、海洋保護者協(xié)會、地球優(yōu)先組織)的環(huán)保行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進行分析評價。
適用院系專業(yè):所有院系
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學思維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
預期學習成效:能夠運用環(huán)境倫理學的思想觀點和基本理論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的環(huán)境問題。
參考書:
1.???????R.納什,《大自然的權利》青島出版社,1999年
2.???????D.沃斯特,《自然的經(jīng)濟體系》商務印書館,1999年
3.???????H.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利奧波德,《沙鄉(xiāng)年鑒》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史懷澤,《敬畏生命》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6.???????P.辛格,《動物解放》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
7.???????R.卡遜:《寂靜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科技發(fā)展與人類文明
課程名:科技發(fā)展與人類文明(DevelopmentofScienceandHumanCivilization)
總學分:3,總學時:48
課程類別:本科公共基礎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核心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講課、討論
主教教師:劉兵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系為新雅學院專門設計的通識性課程,以科學史為主線,講授科技發(fā)展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并兼及科學哲學、科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內(nèi)容,以重要事件、人物、問題為重點,閱讀相關文獻,通過對若干有問題的討論,獲得對于科學、科學發(fā)展、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及科學家的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相關知識的掌握和對相關問題的理解。
CourseDescription:Thisisacourseforgeneraleducation,designedspeciallyforXinyaSchool.Takinghistoryofscienceasmainthread,thecoursewillteachtherelationbetweendevelopmentofscienceandhumancivilization,andsomeknowledgeofphilosophyofscience,ethicsofscience,etal.Byfocusedonimportantevents,scientistsandproblems,throughdiscussiononrelatedquestion,studentsshouldgettounderstandaboutscience,developmentofscience,relationbetween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andscientist’ssocialresponsibility.
適用院系專業(yè):新雅書院等
教學目標:初步了解科學通史概要、了解STS相關理論,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與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關系。
預期學習成效:達到STS類(如科技哲學)等碩士專業(yè)研究生專業(yè)課要求。
課程說明:每年春季學期開設
負責人:劉兵
主講教師:劉兵
參考書:
劉兵,《新人文主義的橋梁》,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林德伯格,《西方科學的左邊起源右邊》,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中文版,及英文版)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錄》,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弗雷恩,《哥本哈根》,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夏平,《科學革命:批判性的綜合》,上??萍冀逃霭嫔?,2004。皮克斯通,《認識方式一種新的科學、技術和醫(yī)學史》,上??萍冀逃霭嫔纾?008。及其他教師課上提供的閱讀材料。
(8)科學技術的社會解析
課程名:科學技術的社會解析(SocialAnalysisofScienceandTechnology)
總學分:3,總學時:48
課程類別:本科公共基礎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主教教師:楊艦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從歷史和當代社會的兩大視角展開對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及其方法和制度的分析,其中,既涉及到科學技術在不同文明中間的發(fā)展,又包含著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深層關系的闡釋與解析。通過對大量歷史和當代科技發(fā)明及相關人物/事件和機構的案例討論,使學生對社會中的科學技術有一個較為深入的理解。
CourseDescription:Thiscourseanalyzestheinnov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itsmethodsandsystemsfromtwoperspectivesofhistoryandcontemporarysociety,including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middleofdifferentcivilizations,andalsotheinterpretationandanalysisofdeeprelationshipbetweenscienceandtechnologyandsociety.Throughalargenumberofhistoricalandcontemporary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ventionsandrelevantpeople/eventsandinstitutionscasediscussion,sothatstudentshaveamoreunderstand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insociety.
適用院系專業(yè):文科
教學目標:本課程不僅力求從知識層面上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而且力圖從能力培養(yǎng)層面上加強研究生的綜合能力、思維方法的訓練:當然課程自始至終將貫穿著對新時期大學生的價值塑造。
預期學習成效:本課程面對文科大類本科一年級學生。將從歷史和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兩大維度上,系統(tǒng)地向?qū)W生展示科學技術的歷史和社會形象。旨在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聯(lián)的視角,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科學技術的本質(zhì)。
參考書:
1.????????威爾遜:威爾遜講大科學家,王敏譯,新世界出版社,2011
2.????????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魯旭東譯,商務印書館,2007
3.????????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陳捷譯,科學出版社,1979
4.????????約翰·齊曼: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的社會學范疇,徐紀敏王烈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9)科學技術史系列講座
課程名:科學技術史系列講座(A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SeriesLectures))
總學分:2,總學時:32,周學時: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核心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授課、討論
主教教師:楊艦等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為多人一課的系列講座。由相關研究領域的教師7-8人共同講授。共四大模塊,各講之間既相互關聯(lián),又保持了一定的獨立性。1.科學技術史概論: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習科學技術史的意義和方法(2學時)。2.古代文明中的科學與技術——追尋兩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以及中世紀、古代阿拉伯科學技術的多種左邊起源右邊(8學時),幫助學生理解科學與技術的豐富思想內(nèi)涵及其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意義。3.近代科學的誕生與技術體系的形成——天文學史、數(shù)學史、哥白尼、文藝復興、伽利略、牛頓、科學革命、化學革命、進化論等,展示科學與技術成長的多個維度(16學時):幫助學生在思想方法和與社會的廣泛聯(lián)系中加深對科學與技術的理解。4.現(xiàn)代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技術革命、產(chǎn)業(yè)革命、物理學危機,物理學革命、現(xiàn)代生物學等的多元發(fā)展,“西學東漸”與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起步,李約瑟難題(8-10學時),引導學生關注和思考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社會中所導致的多元效果和正反兩個方面的問題。
CourseDescription:Thiscourseisaseriesoflecturestaughtby7-8teachersfromrelevantresearchfields.Therearefourpartswhichrelatedtoeachotherandkeepindependence.1.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Helpstudentsunderstandandmasterthemeaningandmethodsoflearning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2classhours).2.Scienceandtechnologyinancientcivilizations:pursuingthemultipleoriginsoftheMesopotamia,AncientEgypt,AncientIndia,AncientChina,andMedievalAgesandAncientArabscienceandtechnology(8classhours)tohelpstudentsunderstandtherichideologicalconnotation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itsfundamentalsignificancetohumansurvivalanddevelopment.3.Thebirthofmodernscienceandtheformationoftechnicalsystem:historyofastronomy,historyofmathematics,Copernicus,Renaissance,Galileo,Newton,scientificrevolution,chemicalrevolution,theoryofevolution,etc.,showingthemultipledimensionsofscienceandtechnologygrowth(16classhours):Helpstudentsdeepentheirunderstand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bythinkingmethodandtheextensiveconnectionswithsociety.4.The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technologyandsocial:technologicalrevolution,industrialrevolution,thecrisisofPhysics,physicsrevolution,modernbiologyandotherdiversedevelopment,"WesternLearningSpreadingtotheEast"andthebeginningofChina's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NeedhamPuzzle(8-10classhours),guidingstudentsconcernandthinkaboutthedevelopmentofmodernscienceandtechnologyanditsmulti-effectsinsociety.
先修要求:無
適用院系專業(yè):全校所有院系
教學目標:
1.掌握科技史通史脈絡;
2.了解古代科技發(fā)展淵源;
3.掌握近代科學技術的來源、發(fā)展及主要內(nèi)容;
4.理解中西方科技發(fā)展的差異。
預期學習成效:
1.學習科技史基本知識;
2.學會歷史分析方法;
3.培養(yǎng)科學理性、科學精神;
4.塑造人文素養(yǎng)。
教?材:
1.科學技術史二十一講.劉兵,楊艦,戴吾三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新編科學技術史教程.劉兵,鮑鷗,游戰(zhàn)洪,楊艦主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主要參考書隨堂指定
1.吳國盛.科學的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麥克萊倫第三等.世界史上的科學技術.王鳴陽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3.
(10)科學儀器史(新開課)
課程名:科學儀器史(HistoryofScientificInstruments)
總學分:3
課堂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外文教材,中文為主進行授課(雙語課)實踐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課堂教授為主、學生討論、實踐為輔
主教教師:王哲然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聚焦于從古代到19世紀的科學儀器,探討這些器物在科學技術過程發(fā)展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及其與社會、文化的廣泛關系。課程將歷史上的儀器分為天文計時儀器、天文演示儀器、測量儀器、光學儀器、計算儀器、哲學儀器等十余個專題,每個專題將著重介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至五件儀器,從產(chǎn)生背景、原理機制、使用方法、使用者和制造者、審美與象征意義等多個維度展開講述。課程還將結合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中的收藏品、復原品和展覽,使學生領略儀器檢讀和復原研究的基本方法。
CourseDescription:Thiscourseprovidesasurveyonthescientificinstrumentsfromancienttimestothe19thcentury,exploresthecriticalroletheyplayedinthehistory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irrelationswithsocietyandculture.Thecoursecategorizesthehistoricalinstrumentsintoadozentopics,includingastronomicalandtiming-tellingdevices,astronomicaldemonstrationinstruments,surveyinginstruments,opticalinstruments,calculatinginstruments,philosophicalinstruments,etc.Eachtopicfocusesonthemosttypicalthreetofivepiecesofobjects,左邊offer右邊inganin-depthanalysisfrommultipledimensions,suchasthehistoricalbackground,themechanism,themethodofuse,usersandmakers,aestheticsandsymbolism,andsoon.Theteachingwillalsoconnectwiththecollections,replicas,andexhibitionsintheScienceMuseumatTsinghuaUniversity,givingstudentsanintroductiontobasicmethodsofinstrumentexaminationandreconstructionresearch.
先修要求:無
適用院系專業(yè):全體本科生
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熟悉經(jīng)典科學儀器的基本原理、發(fā)展流變和歷史文化背景,學會將科學儀器納入科學史的敘事和研究之中。
預期學習成效: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能夠1.了解歷史上經(jīng)典科學儀器的背景、原理和用法;2.掌握初步的儀器研究方法;3.加深對科學、技術與社會互動關系的理解。
教材:Turner,AnthonyJohn.1987.EarlyScientificInstruments:Europe,1左邊400-右邊1800.London?:NewYork,N.Y.:PublishedforSotheby’sPublicationsbyPhilipWilsonPublishers?;DistributedintheUSAbySotheby’sPublications,Harper&Row.
Turner,GerardL’Estrange.1998.ScientificInstruments,1500-1900:AnIntroduction.London:Berkeley:PhilipWilso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Aspray,William.1990.ComputingbeforeComputers.Ames:IowaStateUniversityPress.
Bennett,J.A.1987.TheDividedCircle:AHistoryofInstrumentsforAstronomy,Navigation,andSurveying.Oxford:Phaidon,Christie’s.
參考書:Bud,Robert,andDeborahJeanWarner.1998.InstrumentsofScience:AnHistoricalEncyclopedia.NewYork:ScienceMuseum,London,andNationalMuseumofAmericanHistory,SmithsonianInstitution,inassociationwithGarlandPub.
(11)科學史專題實踐
課程名:科學史專題實踐(HistoryofScience-BasedPractice)
總學分:2;總學時:32;周學時:16/16/3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課實驗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講課、實驗
主教教師:王哲然、楊忠昌、李睿、王德宇(工業(yè)基礎訓練中心)
課程內(nèi)容簡介:本課程是由科學史系與基礎工業(yè)訓練中心聯(lián)合開設的創(chuàng)新實踐課程。2020年秋季學期,課程將聚焦于從古希臘至牛頓的西方前現(xiàn)代天文學史,同學們將親手制作三項具有代表性的天文儀器:星盤、伽利略式望遠鏡、機械三球儀。
每節(jié)課程分為理論講授和實踐制作兩部分。理論講授部分,由科學史系老師講解西方天文學史上的重要理論、人物、天文儀器的制作、傳承和使用方法等內(nèi)容。實踐制作部分,由基礎工業(yè)訓練中心老師講解數(shù)控精雕機、激光切割機、常用木工工具的使用方法,CAD制圖的基本方法等內(nèi)容,并帶領同學上機操作,完成三件儀器的制作。
先修要求:無
適用院系專業(yè):全校各專業(yè)
教學目標:本課程通過天文史兩個專題的講授,結合相關機械、儀器的復原制造實踐,使選課學生在掌握相關歷史內(nèi)容的基礎上,體驗文本與實踐、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學習過程。
預期學習成效:經(jīng)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1)太陽、月球、行星、恒星等天體的運動規(guī)則和傳統(tǒng)觀測方法;(2)西方從古希臘到近代早期的主要宇宙論和天文學理論;(3)掌握星盤、折射式望遠鏡、太陽系儀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參考書:
1.???????庫恩T.S.2003.《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發(fā)展中的行星天文學》.吳國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Evans,James.1998.TheHistoryandPracticeofAncientAstronomy.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
3.???????KingHC.&MillburnJR.Gearedtothestars:TheEvolutionofPlanetariums,OrreriesandAstronomicalClocks.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78.
(12)媒介史與媒介哲學
課程名:媒介史與媒介哲學(HistoryandPhilosophyofMedia)
總學分:2;總學時:32;周學時:32/0/32
課程類別:本科公共基礎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課通識選修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為主
課程教師:胡翌霖
課程內(nèi)容簡介:“媒介”狹義上指交流傳播的中介物,如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廣義上指人類任何活動的中介物,包括各種技術器物、方法手段等。媒介史與媒介哲學一方面可以看做歷史學和哲學中的一個子門類,但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對歷史學和哲學的傳統(tǒng)基礎展開反思。傳統(tǒng)的歷史觀,更多地關注“內(nèi)容”而非“載體”,關注“英雄”而非“環(huán)境”。傳統(tǒng)哲學注意“對象”而非“中介”。本課程引入麥克盧漢為代表的北美媒介環(huán)境學派,和海德格爾為代表的歐陸技術哲學,在媒介史的線索下討論一種媒介哲學的可能性。
CourseDescription:ThiscourseintroducestheNorthAmericanMediaEcologyschoolrepresentedbyMcLuhanandthecontinentalphilosophyoftechnologyrepresentedbyHeideggertodiscussthepossibilityofa'mediaphilosophy'.
先修要求:無
適用院系專業(yè):不限
教學目標:文本閱讀和課堂討論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獨立思考。
預期學習成效:1.學生對文字、印刷術、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介史中的重要發(fā)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影響有所了解2.學生對麥克盧漢、英尼斯、翁、波斯曼等媒介環(huán)境學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一定了解。3.學生對現(xiàn)象學技術哲學的重要思想,特別是海德格爾的工具存在論有初步理解。
參考書:
胡翌霖:《媒介史強綱領:媒介環(huán)境學的哲學解讀》,商務印書館2019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戴維·克勞利等:《傳播的歷史:技術、文化和社會(第六版)》
林文剛編:《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
愛森斯坦:《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
沃爾特·翁:《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
(13)舌尖上的社會學
課程名:舌尖上的社會學(ABiteontheSociology)
總學分:2,總學時:33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課,清華大學精品課程,兩度獲得年度教學優(yōu)秀獎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查
教學方式:專題討論
主教教師:王程韡
課程內(nèi)容簡介:18世紀著名的美食家JeanAnthelmeBrillat-Savarin曾歷史性地指出,“國家的命運取決于人民吃甚么樣的食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球,也深刻地說明了食物這種我們生活中最簡單的事務,和我們的國家、社會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課程將以食物為媒介,通過經(jīng)典著作導讀和觀看專題紀錄片的方式,探討食品與廣義意義上的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包括社會環(huán)境中的歷史、經(jīng)濟、文化等因素如何影響我們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影響,也包括像糖、茶葉等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如何影響到國際貿(mào)易,以及中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的社會變遷。
CourseDescription:“Youarewhatyoueat”.That’sthetruthnoonewilldeny.Foodsandthewayofweeatthem,accordingtotheanthropologistsarenomorebuttheconnectionsbetweenthematerialandsocialworldsandus.Inthiscourse,onewilllearnhowfoodsaresociallyconstructedbythehistorical,economicandsocialforces,aswellashowthesematerialthingschangetheworldviceversa.
適用院系專業(yè):建議人文社科大類同學選修
教學目標:本課程是為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文理通融型人才服務的,旨在通過對飲食相關的若干議題的理論和實證探討,帶領同學們體會飲食作為一種具有物質(zhì)性(materiality)的人工物(artifact)與社會相互建構的過程,,通過文獻閱讀與生命歷程的碰撞探索“我們”的內(nèi)在價值,最終形成對技術-社會問題的跨學科、綜合性的分析能力。
預期學習成效:通過課程的學習,擬幫助同學們實現(xiàn)“見微知著”的學術洞察力。
參考書:
1.???????[美]西敏司(SidneyW.Mintz).飲食人類學:漫話有關食物的權力和影響力.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5.
2.???????彭兆榮.飲食人類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Wu,DavidY.H,andSidneyC.H.Cheung.TheGlobalizationofChineseFood.London:Routledge,2013.
4.???????[荷]米歇爾·科爾薩斯.追問膳食:食品哲學與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Korthals,Michiel.2004.Beforedinner:philosophyandethicsoffood.Dordrecht:Springer.)
5.???????洪光住.中國食品科技史稿(上).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4.
(14)社會科學方法論
課程名:社會科學方法論(MethodologyofSocialSciences)
總學分:3,總學時:48
課程類別:本科專業(yè)基礎課
課程特色:外文教材,中文為主進行授課(雙語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試
教學方式:講課、討論
主教教師:王巍等
課程內(nèi)容簡介:教學內(nèi)容分為兩部分:各門社會科學都可能使用的方法論;某些具體學科特有方法論。將探討:社會科學有無定律,價值與客觀性,說明與解釋,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普遍主義與地方性,計算與因果,定性方法,案例方法,計算社會科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哲學,等等。
適用院系專業(yè):優(yōu)先社會科學學院,其他院系專業(yè)也可選修
教學目標:希望通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學習,一方面強化學生使用社會科學方法的能力,另一方面反思現(xiàn)有方法的不足,最終提升對社會科學的全面理解以及增進科研能力。
參考書:
1.???????MarkRisjord:《當代社會科學哲學導論》,殷杰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AlexanderRosenberg: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WestviewPress,5thed.,2015
3.???????DanielSteelandFrancescoGulaeds.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Reader,Routledge,2011
(15)圖話科學文明史
課程名:圖話科學文明史(IllustratedHistoryofScienceandCivilization)
總學分:2;總學時:32;周學時:32/0/32
課程類別:全校性選修課
課程特色:文化素質(zhì)核心課文化素質(zhì)課通識選修課
課程面向:本科生
考核方式:課堂筆試
教學方式:課堂講授、討論
課程教師:劉鈍
課程內(nèi)容簡介:以中外美術作品為線索,揭示其中的科學內(nèi)涵及隱身于畫面背后的歷史故事。教師旨在引導學生一道觀摩、欣賞、分析和探討,重點是美術作品特別是西洋油畫中的科學與技術,包括畫面所表現(xiàn)的或隱含其中的種種發(fā)明創(chuàng)造、引導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精神力量、科學家的生活、推進社會前進或給人類帶來災難的智慧果實等等,而不是光與色的變幻和遠近大小的表現(xiàn)等陳舊話題。整個課程由16講(每講2學時)組成,涵蓋古希臘神話與哲學、中世紀教父文化、地理大發(fā)現(xiàn)、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以及非西方文明的科學等重要題材,述及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達芬奇、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波義耳、拉瓦錫、達爾文等哲人及科學大師的逸聞趣事,也會介紹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的種種發(fā)明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CourseDescription:Takingthefineartworksasamasterstroke,thiscourserevealsthescientificconnotationandthehistoricalcontexthidingbehindthevisualimages.Itaimstoguidestudentstoobserve,appreciate,analyseanddiscussrelevanttopics,especiallythescienceandtechnologyexpressedintheWesternpaintings,includingthosemasterpiecesdisplayorimpliedbyvariousinventions,thespiritualforceguidingthehumanbeingstoexplorethemysteriesofthenature,thelifeofscientists,andtheconsequenceswhateverpositiveornegative,causedbytheprogressofscienceandtechnology.Itconsistsof16lectures(2hrsforeach)coveringmostimportanttopicsinthefieldoftheHistoryofScience,suchasHellenicmythandphilosophy,medievalcultureandreligion,greatnavigation,renaissance,scientificrevolution,industrialrevolution,enlightenment,etc.
先修要求:大學本科生,對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感興趣。
適用院系專業(yè):所有院系專業(yè)
教學目標:以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地圖為宗旨,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鑒賞藝術作品的眼光及品味。
預期學習成效:力求融科學、歷史、文化、藝術為一體,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綜合文化素質(zhì)。
參考書:
板垣鷹穗著.魯迅譯.1957.近代美術史潮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邵亮編著.2003.巴洛克藝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邵亮編著.2003.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方藝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邵亮編著.2003.十九世紀下半葉西方藝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斯因梅通等著.錢乘旦譯.2009.劍橋藝術史:17世紀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
雷諾茲著.錢乘旦譯.2009.劍橋藝術史:19世紀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
瓊斯著.錢乘旦譯.2009.劍橋藝術史:18世紀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
張延風著.2009.世界著名圖像的秘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賴瑞鎣著.2011.油畫的誕生——1420年至1450年的尼德蘭繪畫.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林鳳生著.2013.畫中有話——解讀名畫中的科學元素.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吳國盛著.2013.科學的歷程(第三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傅雷著.2017.世界美術名著二十講.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Cohen,B.1985.AlbumofScience,FromLeonardtoLavoisier,NewYork:Charles&Scribner’sSons.
Combrich,E.H.1960.ArtandIllusion,AStudyinthePsychologyofPictorialRepresentation,withthreehundredillustrations.London:PhaidonPress.
Combrich,E.H.1966.GombrichontheRenaissance,Vol.1:NormandForm.London:PhaidonPress.
Combrich,E.H.1982.TheImage&theEye,furtherstudiesinthepsychologyofpictorialrepresentation.London:PhaidonPress.
Shlain,Leonard.1991.ArtandPhysics:ParallelVisionsinSpace,TimeandLight.NewYork:QuillWilliamMorrow.
Crombie,A.C.1996.Science,Art,andNatureinMedievalandModernThought.London:HambledonPress.
(16)二次元醫(yī)學社會史
(AnotherdimensiontoSocialHistoryofMedicine,課程號:
“醫(yī)學史的主角是同我們一樣的男男女女,也同我們一樣,是自己社會的產(chǎn)物。醫(yī)學事件因社會變化而產(chǎn)生,反過來對后者發(fā)揮影響?!贬t(yī)學史是重要的。然而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古希臘,到遠東、印度和中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太多的醫(yī)學思想、醫(yī)療實踐和醫(yī)事文化——我們顯然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去一一了解和品讀。那么,如果將范圍收窄到與“我們”有關的醫(yī)學史,最好還有趣一點,那會是什么樣子?這就是本課程開設的初衷。
本課程將選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最相關的主題,用一種被稱作醫(yī)學社會史,即用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來探究疾病和醫(yī)療相關歷史問題的方法,來關照“我們”自身。盡管一定數(shù)量的醫(yī)學史是出自愛國動機寫出來的,本課程卻并不傾向于首先在“祖國醫(yī)學”或是“西方醫(yī)學”的立場上做出選擇。相反,課程將以氣血、男女和生死三個主題作為中西方對話的切入點,試圖“恢復知識和智慧兩者之間的平衡,用經(jīng)驗和想象的智慧來調(diào)和(temper)科學留給我們的龐大知識”。
Thehistoryofmedicineisimportant.However,thereissomuchmedicalthoughts,practices,aswellasculturesinthehistoryofmankind-itisclearlynotworththetimetounderstandandreadthemall.Whatwoulditbeliketolearnsomemedicalhistoryabout"us"inthelimitedtimeavailable,preferablymoreinteresting?Thiscoursewilltakethethreethemesmostrelevantto"our"dailylives,namelyqiandblood,menandwomen,andlifeanddeath,anduseasociologicalandanthropologicalapproachtoexplorehistoricalissuesrelatedtoillnessandmedicalcare,usingwhatisknownasthesocialhistoryofmedicine.
本課程旨在通過閱讀相關理論文獻,并結合國內(nèi)外流行的二次元作品,探索一種面向公眾撰寫醫(yī)學史寫作的可能。在深入理解和準確把握既有研究的內(nèi)容和方法基礎上,形成融會貫通地分析醫(yī)療相關二次元作品的能力,乃至創(chuàng)作出“我們”自己的二次元作品(動畫、漫畫、游戲等等)。
通過課程的學習,擬幫助同學們實現(xiàn)“見微知著”的學術洞察力,和“直擊心靈”的作品表現(xiàn)力。
本課程設2學分,共32學時,第1-11周上課,每次課內(nèi)學時3學時,含講授2學時,自學學時1學時(Independentstudy,每次課遴選出1篇優(yōu)秀作業(yè)與大家分享,或圍繞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課外學時不少于6學時。根據(jù)學校要求,給出百分制或等級制成績。其中平時成績占60%,分組報告占40%。
平時成績由3次大作業(yè)構成,各占20%。請同學們在三個部分中各至少選擇一個專題的文獻進行閱讀,綜合閱讀材料各寫1份不超過1頁A4紙的讀書報告(要求準確理解文獻中的主要觀點,鼓勵融會貫通地將理論與二次元作品內(nèi)容結合起來),并于課前提交(若提交的讀書報告多于3份,則取成績最高的3份)。所有作業(yè)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抄襲,課程總評即按零分處理。
第11次課為分組報告。要求不超過5名同學自行組隊完成一個與本課程相關的小型研究項目;自選題目(需在Part2結束前確定小組選題,并邀請助教參加一次小組討論),邏輯清楚,有理有據(jù),呈現(xiàn)形式不限;小組互評與教師打分各占20%。
[日]栗山茂久.風的想像與中式身體觀的發(fā)展
宗樹人(DavidA.Palmer).人體:健康、民族與超驗性
NancyN.Chen.Breathingspaces:qigong,psychiatry,andhealinginChina_Chap6
漫畫/動畫:火影忍者(相關片段)
祝平一.救人靈魂,非為肉軀:十七丶十八世紀流傳中國的「西方醫(yī)學」
楊明哲.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yī)學在中國的傳佈
李尚仁.晚清來華的西醫(yī)
漫畫/動畫:無限之住人(相關片段)
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xiàn)象中的醫(yī)療觀念
李貞德.女人要藥考──當歸的醫(yī)療文化史試探
沈宇斌,范瑞.近代中國的疾病、身體與成藥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
漫畫/動畫:鬼滅之刃(相關片段)
吳一立.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婦科中的醫(yī)療不確定性
陳秀芬.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y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
闕麗敏等.「妊而不產(chǎn)」——明清醫(yī)籍對於鬼胎的認識
動畫:哪吒鬧海(相關片段)
[澳]雷金慶.男性特質(zhì)論_第二章
皮國立.從鎮(zhèn)靜到補養(yǎng)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yī)藥對縱欲致病的醫(yī)療史
EverettZhang.2007."Thebirthofnanke(men'smedicine)inChina:Themakingofthesubjectofdesire."AmericanEthnologist34(3):491-508.
漫畫/動畫:禁止戀愛的世界(相關片段)
張滌生等.神在形外:張滌生傳_第六章
文華.看上去很美:整形美容手術在中國_第一章
方靜文.整容在中國何以可能
漫畫/動畫:甲賀忍法帖(相關片段)
雷祥麟.衛(wèi)生、身體史、與身分認同:以民國時期的肺結核與衛(wèi)生餐檯爲例
[美]羅芙蕓.衛(wèi)生的現(xiàn)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wèi)生與疾病的含義_第七、八章
楊念群.再造“病人”:中西醫(y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_第八章
動畫:邋遢大王
曹樹基.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廣州,香港和上海
皮國立.民國疫病與社會應對──1918年大流感在京、津與滬、紹之區(qū)域?qū)Ρ妊芯?/p>
JoanKaufman.SARSandChina'shealth-careresponse:bettertobebothredandexpert!
漫畫:致命病毒
邊和.誰主藥室:中國古代醫(yī)藥分業(yè)歷程的再探討
梁其姿.近代中國醫(yī)院的誕生
劉紹華.當代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保健典範的變遷:以合作醫(yī)療為例
漫畫:醫(yī)龍
Burnham,JohnC.2005.Whatismedicalhistory?Cambridge,UK:Polity.(中譯本:什么是醫(yī)學史)
Porter,Roy.2003.Bloodandguts:Ashorthistoryofmedicine.1stAmericaned.ed.NewYork:Norton.(中譯本:極簡醫(yī)學史)
Lupton,Deborah.2012.Medicineasculture:illness,diseaseandthebody.3rded.ed.LosAngeles:SAGE.(中譯本:醫(yī)學的文化研究:疾病與身體)
Cockerham,WilliamC.1986.Medicalsociology.3rded.ed.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中譯本:醫(yī)學社會學)
余新忠,杜麗紅.醫(y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