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留學熱門目的地,英國7月CPI同比上漲10.1%,為40多年來最高通脹水平。另據《衛(wèi)報》8月22日報道,在天然氣批發(fā)價格的推動下,英國明年通貨膨脹率將飆升至18.6%。有留學生向記者反映,能源費已比房租裸價漲得快得多,自己不堪重負。
圖片來源:每經編輯程鵬攝
作為另一留學熱門目的地的美國,其通脹水平也處在40年高位。一名在美國出差的年輕女性告訴記者,自己于今年春末抵達美國,和剛到時相比,這里的物價已經上漲了30%。最新數據顯示,今年7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環(huán)比持平,同比上漲8.5%,美國各高等學府的學費也出現(xiàn)了不同幅度的增長。為了省錢,有留學生煮一頓飯吃一天,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這是當代留學生的真實寫照。和疫情前比,赴美留學人數腰斬;留學中介也越來越“卷”;一部分留學生甚至通過買房對沖留學成本……
7月末的一天,在北京某大廠從事營銷工作的陳舒向記者回憶她的留學故事:2018年,陳舒畢業(yè)于國內一所三本大學,第一年,陳舒考研失敗,與當地一家事業(yè)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工作期間,陳舒沒有放棄讀研的目標,一方面通過自己努力,另一方面,她在某頭部中介跟對了指導老師,于第二年申請到伯明翰大學攻讀社科類的碩士學位。
當時,英國的疫情沒有嚇退陳舒,一年制碩士對她來說意義非凡:省事、省錢、國內認可度高。
英國留學的費用直接和地域掛鉤,如果是在非核心地帶,例如格拉斯哥、卡迪夫、杜倫等地,一年只要30多萬人民幣。以杜倫大學為例,學費21萬,宿舍8萬,生活費只算吃穿用度,35萬元左右剛剛夠,性價比較高。
這是陳舒第一次出國,中介費2萬多人民幣,留學前后花費50萬人民幣,整體沒有超過預算。然而,在陳舒就讀的時候,留學成本上漲的問題就開始困擾著她。
無獨有偶,萊妮在去年9月13日抵達英國,目前在利茲大學讀一年制碩士,她告訴記者,目前利茲有兩種付學費的方式,要么在開學初一次性付完,要么就分兩學期付款。從匯率上來說,今年英鎊已經從8.9暴跌到8.1左右,是2008年至今的低點,單從換匯和每月生活費來看,讀書成本其實是變低了。但由于目前英國通貨膨脹很嚴重,對于留學生來說,生活費比學費要貴得多。
英國學生公寓本就包含水電、暖氣費。從今年9月開始,大部分英國高校將結束線上授課模式,學生必須來學校上課,房源變得緊張,萊尼最近明顯感受到,每月租金水漲船高。
就在萊妮入讀的利茲大學附近,校外公寓一個月的裸租價在300英磅,暖氣費最貴,油價也在漲?!耙驗槲壹议T口有個加油站,去年剛來的時候價格在一升130便士左右,現(xiàn)在已經199便士了?!比R尼說。
經濟停滯,民眾不滿。前段時間,倫敦地鐵集體罷工、英國鐵路大范圍罷工,萊妮身邊就有朋友無法坐火車從倫敦回利茲,最后去擠夜班大巴。
最近一段時間,萊妮明顯感受到在超市采購的費用變高了?!拔也皇前丛骂I生活費,而是直接刷我爸的信用卡,所有的賬單一目了然”,萊妮告訴記者,“以前7磅兩盒的牛排漲到了8磅,公交車的價格也從1磅漲到1.2磅,包括肉蛋奶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非常明顯。以前采購一周食物的總價在40磅左右,現(xiàn)在可能有50到60磅”。仔細算下來,一周光是吃飯就要花掉100英鎊。
今年3月,英國取消社交距離的政策,民眾也不再強制戴口罩,市政系統(tǒng)徹底“躺平”,每日不再更新新冠確診人數,留學生再無法掌握疫情實時情況。萊妮表示,目前來看,只有醫(yī)療方面比較實惠,在入學前,萊妮提前支付了一筆類似醫(yī)保的經費,這樣一來,在公立醫(yī)院看病、掛號、做手術都是免費的。
通過視頻連線,人在紐約的留學生小鄭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煮飯的鍋是前租客留下來的,在華人商超買來的餃子、餛飩、面條正擠在鍋里,小鄭每天將它們一頓亂燉,分兩到三次食用。具體宗旨是:怎么方便怎么來。
“都花了這么多年錢來讀書了,生活上就得省著點兒?!边@位00后稱,自己有著非常樸素的價值觀,在交了大約37萬人民幣的學年學費后,小鄭把自己的生活費壓到了5000人民幣一個月。他經常在B站上傳自己的留學VLOG,走的是搞笑風格。為了省錢,小鄭采取的策略是:一天煮一大鍋,分兩頓吃完,這樣就可以保證食物的新鮮度;能居家就居家,盡量減少出行次數;不在當地買衣服,而是在國內淘寶一次買好多件,通過集運到紐約。
對于小鄭的生活狀態(tài),人在倫敦的翠花不置可否。翠花來自某東北城市,初中就到新西蘭讀書,大學考到英國曼切斯特的社會學專業(yè),“不想在新西蘭呆了,我媽又覺得美國太危險”,所以我就來英國了。
和其他受訪者相比,翠花暢所欲言,帶有一點點“朋克精神”。她向記者特地要求化名為“翠花”,因為“感覺這有點與眾不同”,和其他采訪對象相比,翠花對學業(yè)這回事顯然看得不那么重,“沒上過學的人難道就不會對國家大事有深刻思考了嗎?并不是這樣的?!彼f。
“其實00后更是想要找尋人生價值吧”,翠花感慨,“我認識一個留學生,他才上大學就急著證明自己,投了50萬在股票里,漲了后,他也不會多開心,但最近一路狂跌,他就天天坐在那里傷感,不是因為虧損了,而是他的初衷就是為了證明自己,讓別人覺得自己有事干,而且比別人強。”
因為想感受首都氛圍,翠花索性把家搬到倫敦,一個月租金600磅,今年9月還要上漲300磅,有課的時候才會去曼切斯特?!吧险n方面,可以說是能逃就逃,在倫敦,每天可以看大量的書,參加活動,和各種人接觸,之前會幫別人(有償)寫作業(yè),現(xiàn)在寫不動了就不寫了”,翠花坦率地向記者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
房租在漲,生活費也在漲,“如您所見,什么都在(經歷)通貨膨脹,包括學歷也是”,翠花心里清楚地知道,來這趟讀書,顯然是不劃算的,只是增添一個人生經歷而已。
睿質源是一家專門做英國留學的教育咨詢機構,該機構創(chuàng)始人武質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留學成本上漲并沒有影響一些家庭的教育選擇,很多高凈值家庭從初中開始就送孩子到國外讀私立學校,通脹不會影響這部分人群對子女的教育安排,他們對物價沒有那么敏感,能送孩子進好大學才是最重要目標。
既然都來了一趟,就要充分釋放留學的紅利,有的留學生回國買車時享受到了買車的稅收抵免,有的則到上海等城市快速落戶,有的順便在當地買個房子,做點投資。
總部在吉隆坡的亞洲房產科技公司居外IQI(JuwaiIQI)集團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集團CEO卡斯夫·安薩里(KashifAnsari)向記者表示,中國家庭非常支持孩子讀名校,部分家庭一年可以拿出50萬人民幣資助孩子完成學業(yè),通脹對這部分家庭影響不會太大。
全球通脹大幅走高,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樓市近兩年高漲。安薩里認為,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家庭考慮購買投資房或是自住房。此外,學區(qū)房也受到買家青睞,不少來自長三角的富裕中國家庭傾向于在孩子上學的城市買房,他們將不動產視為對孩子的傳承。安薩里表示,教育是海外購房的主要需求之一,其他需求因素有第二居所、退休、投資和自住。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xié)會關于外國人購房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截至2021年3月的12個月里,中國買家購買了45億美元的美國住宅房地產。
一名海外房地產從業(yè)者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留學生數量上升,留學生群體也出現(xiàn)了“分化”,家庭條件雄厚的留學生早早做起了打算,例如,在孩子上學期間,父母就在學校周圍或者所在市區(qū)置辦不動產。
該名從業(yè)者向記者表示,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大學城,專門有中國博士生組團買雙戶型房,一戶自用,一戶出租,幾年下來,省了房租錢,還能享受到房產升值。許多人念到博士,心思已經成熟,要為自己之后的生活做打算。
若是在英國,非倫敦地區(qū),也有諸多實例:留學生手頭有100萬的流水,不妨再加點錢,在學校附近買個房自住,畢業(yè)后過一兩年再賣掉,相當于免費留學了。更有實力的家庭則直接到倫敦購房,其中不乏從初中開始就將小孩送去讀書的家長。
武質向記者表示,如果是在本科階段之前,英國的私立學校學費其實比中國國際學校低。根據世界各國國際學校2021的數據,從國際學校學費中位數來看,紐約排第一,北京、上海、深圳分別排第二、第三和第六名,倫敦排第七。北京、上海國際學校學費中位數分別為3.8萬與3.1萬美元,倫敦為2.4萬美元。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英國現(xiàn)有14萬名中國留學生,比過去5年上升了50%,占英國非歐盟學生的三分之一。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在英留學人數將增長70%。
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留學生數量幾近腰斬。通脹刺激留學成本上漲是一方面原因。此外,不少家長向記者表示,無論是受有關仇視華裔的社會新聞影響,還是大家口口相傳,美國顯然已經是一個“不安全之地”了。
陳安橋本科畢業(yè)于國內一所雙一流大學,2014年,他到美國華盛頓做交換生,2017年赴伊利諾伊州香檳市某大學讀研。他告訴記者,這個時機對他來說無疑是幸運的。自他那一屆之后,中國留學生簽證慢慢收緊,留學生數量明顯不如預期,聽聞現(xiàn)在讀書也要比自己那會多花不少錢,四人間一個月住宿費用在5年前需要800美元,現(xiàn)在則漲到了1000多美元,住宿費一年要多出3萬人民幣左右,生活費成本溢出則更高。
根據國際教育協(xié)會公開追蹤的數據,在2019-2020學年,在美中國留學生占在美總留學生人數的35%,貢獻了159億美元的經濟價值。美媒稱,中國留學生為美國大學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經費,以抵消政府資助的減少,但中國留學生減少趨勢也不可避免。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數據,2022年前6個月,美國向中國公民發(fā)放了份F-1簽證,低于2019年同期的份,幾近腰斬。
“中國學生已將留學目光轉向其他地方,疫情只不過加速了這種趨勢”,“中國留學生可以到任何其他地方尋求高等教育,如果美國學校招不到更多的國際學生,隨著聯(lián)邦救濟資金用完,經濟損失將一去不回?!薄度A爾街日報》如此評價。
雖然最近兩年,中國留學生數量增勢不及從前,中介卻更加“卷”了,與其他行業(yè)相比,中介還處在增量市場階段。
記者發(fā)現(xiàn),目前留學中介大致可以分為幾類,以頭部中介為代表,在經過激烈競爭后轉型為高度商業(yè)化的機構,擁有品牌背書。學生選擇頭部中介,多是出于商業(yè)口碑。還有不少中介,他們大多以小微企業(yè)的面目出現(xiàn),分布在各個城市的CBD,擁有數十位雇員,收費相對頭部較低,在差異化競爭上煞費苦心。
此外,還存在自雇式中介,通常會有一個全職的領頭人,另配備幾名輔導老師,和前面所提中介不同,這種中介一般不會為員工交社保,這些輔導老師也多以兼職狀態(tài)出現(xiàn),收入并不穩(wěn)定。如果再“野生”一些,國內大學里不少學生自開“小作坊”,在學弟學妹的圈子里做起了口碑。一些B站UP主、微博留學博主也做起了這單生意,他們收費更加實惠,全程在線指導,喊出了“保姆式陪伴申請”的口號。
一名在香港某投行工作的年輕人告訴記者,中介現(xiàn)在成了他的副業(yè),能在頭部中介那里找到的一條龍服務,在他那里也可以享有,包括但不限于選校、文書、申請。此外,還能享有私人的校友關系紅利。另一位“野生中介”博主告訴記者,目前不排除一些留學生回國之后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又難“屈尊”到大廠“996”,索性自己摸索做起了中介的情況。
武質向記者表示,不可否認的是,教育上的空前競爭讓家長意識到僅靠國際學校和國內留學中介是不夠的,不少家長直接希望英國本土老師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對申請名校真正有用的留學指導。
發(fā)展到如今,留學生可選擇的中介實在太多,質量也良莠不齊。
一位在西部某城市生活的中年媽媽告訴記者,今年夏天,為了給自己正在上大三的女兒規(guī)劃前途,她們“國內保研”和“出國讀研”兩手抓,對于女兒來說,英國一年制學位實屬高性價比之選,但挑選靠譜中介讓這位媽媽犯了難。
在同學推薦下,她們考察了當地一家新開設的中介機構,該機構位于市區(qū)高檔CBD樓群之中,當她第一次走進辦公室時,寬敞的格子間,配備糕點、巧克力,訓練有素的員工讓她感到該機構可以信賴,但談到營業(yè)執(zhí)照時,對方面對面給她們看了電子版執(zhí)照,“紙質版的還在辦理”。出于對孩子負責的角度,她并沒有立即和對方簽約。此后,該機構的銷售人員一直催促簽約,讓她感到困擾。
“很多95后的父母也許已是社會精英,但你不能忽視,很多60后,70初的父母連本科畢業(yè)都不是”,一名獨立中介創(chuàng)業(yè)者向記者抱怨,一些父母本身對留學不了解,又生怕信息不對稱害了孩子,在挑選中介上反復斟酌,瞻前顧后,有不幸者,最終錯過了最佳申請時段。同時,該創(chuàng)業(yè)者也承認,由于留學的基本盤越來越大,留學中介也越來越卷,很多中介銷售人員只是事前說得好聽,事后學生有需求、有疑問,反饋也并不及時,“不排除很多輔導老師自己也沒留過學,這樣的人,怎么能很好為學生服務呢?”
目前正在香港讀研的男生小井告訴記者,中介魚龍混雜,不好辨識。選擇頭部中介,又害怕對方走大班制,不能全程幫忙保駕護航。選擇不出名的機構,便宜不了多少,質量卻無法保證,這些留學中介的起步價為2萬元,在他本科校園內,更有學長開設的“小作坊”,賣的是口碑,價格更高,要3萬到4萬左右。
以小井所在的上海某雙一流大學為例,很多同學從大一開始就有意識拼GPA,刷英語成績,這樣在申請季就會后顧無憂,DIY申請都沒問題。
約兩年前,小井開始規(guī)劃香港讀研的事,對于申請流程,小井當時已相當熟悉,由于是跨專業(yè)申請,他想找中介輔助,但線下接觸的中介一直在向他強調目標院校和項目申請的困難,且收費偏貴。
小井向記者敘述了自己的申請之路: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發(fā)現(xiàn)很多留學生都在淘寶和微博買中介服務,一開始,小井也有所懷疑并進行了一番調研。
“首先我比較重視的是博主和粉絲的互動,有博主他人就在香港當地。經過我長期潛水,我發(fā)現(xiàn)這些博主在留學領域積累很深厚,見解有時候很到位,同時也提供中介服務,并不是很貴。如果是在淘寶購買服務,首先要看買家的真實點評,再看合同問題,一定要有紙質合同,合同寄來后就會比較放心,之后就是更詳細的選校,各種細節(jié)都會呈現(xiàn)在合同上,如果都申請不上,就會退全款?!?/p>
一番研究后,小井選擇了跟著線上中介申請學校,他在微博上找到一位專門做留學咨詢的博主,從考試到申請,對方全程線上指導,既沒誤事,也保證了性價比。走完了這段申請流程,小井不由感慨,能不能碰到好中介,其實是運氣,但中介只是輔助,只有自己對自己的情況最了解,許多年輕學生將全部期望寄托于中介,這種心態(tài)非常不可取。
文中所有留學生姓名均為應采訪對象要求化名。
(記者:周秭沫編輯:王哲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編輯程鵬攝